close

範一飛本報記者 陳植 王芳豔 上海報道兩年前,文件倉中投公司(CIC)副總經理範一飛到滬兼任上海銀行董事長,組織全行制訂了全新的三年發展規劃。在他看來,這份三年規劃既是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化衝擊的行動綱領,也是上海銀行實現自我超越的一塊基石。盡管最近一年上海銀行在資本市場發生的故事,令�多金融業人士對這家頗為低調的銀行充滿好奇感——從IPO時間表延後到率先醞釀H股全流通方案;從二股東匯豐銀行退出到定向增發4.7億股(外加發行不超過150億元次級債)……但在範一飛眼裡,這些資本市場的“花絮”,僅僅是上海銀行完成向精品銀行蛻變的一個個小插曲。11月的一個明朗下午,他用近2小時時間,講述了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與互聯網金融衝擊的生存發展之道。他判斷,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差在近中期仍會保持平穩,但其間中小銀行將面臨較大壓力,需要通過金融創新與差異化經營爭取發展空間;至於倍受關注的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而言並非洪水猛獸。投資銀行、私人銀行等複雜金融服務,無法完全移植到互聯網上。面對互聯網金融競爭,銀行並不缺乏資本、人才、技術,缺的只是轉型的決心。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與互聯網金融的挑戰,範一飛對上海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頗為引人注目之處是,上海銀行甄選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四家國內外先進機構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協助上海銀行提升投行業務、另類投資服務、財富管理、電子銀行等領域的金融服務水準;而桑坦德銀行在即將受讓匯豐所持上海銀行股權的同時,也將組建專家團隊,協助上海銀行在公司金融、中小企業、零售業務、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大學金融等領域提升業務品質。存貸利差中期保持“中等水平”《21世紀》:利率市場化已到了關鍵時刻,一些人認為將對銀行構成生死存亡的衝擊,你認為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未來經營策略的衝擊究竟有多大?範一飛:利率市場化不能簡單理解為存貸款利率自由化,它對銀行存貸利差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利率市場化所引發的傳統存貸業務之外的大量金融產品創新。創新的主體有銀行,但更多的是非銀行機構。這些新興金融業態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金融活動日益脫離商業銀行這一傳統主流媒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融脫媒,這一過程對銀行業的衝擊遠比利率變化大得多。事實上,銀行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已經降到50%左右,這個變化是非常驚人的。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下降的同時,現有規模內配置資源的功能也有所削弱。以存款為例,每到季末、月末,銀行存款同比仍然有百分之十幾的增長,這與廣義貨幣M2的增長幅度是相對應的,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可供銀行運用的資金實際並沒有那麼多,可用資金數額甚至還在下降。原因很簡單:期末大量銀行存款都是“沖時點”得到的,數字挺好看,但這部分存款銀行根本用不上。六月份發生的“錢荒”,從內在看也與金融活動脫離銀行媒介有很大關係。《21世紀》:從各國利率改革來看,存貸利差縮減是銀行經營壓力驟增的主要來源,你預計我國銀行業的未來存貸利差趨勢如何演變?範一飛: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存貸利差的影響要具體分析。總體上講,從各國(地區)利率市場化走過的道路看,存貸利差在長期趨於收窄,但在一定階段內利差不一定會縮小,甚至還可能有所擴大。存貸利差水平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這也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如果貨幣政策偏緊,基準利率處於高位,利差也會水漲船高,反之亦然。比如相對5%的基準利率來說,3個百分點的存貸利差或許是可接受的;而如果基準利率降到2%,3個百分點的利差顯然就不可接受。二是銀行業的競爭程度。如果銀行業競爭比較充分甚或出現銀行供給過剩(over banking),如台灣地區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情況,監管當局發了太多銀行牌照,大量中小銀行過度競爭,這時存貸款利差本就趨向收窄,而利率市場化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過來,假如銀行業呈壟斷競爭格局,大銀行在市場中起決定性作用,比較典型的如香港地區,匯豐加�生存款市場(法人銀行)佔有率在50%上下,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利率,利率市場化對存貸款利差的影響就沒那麼顯著。具體到我國,首先要看貨幣政策取向是否會有大的變化。其次要看金融資產價格水平或者說收益率水平,目前在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領域存在很多高收益資產,這些高資產收益率也會影響到銀行存貸利差。第三,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市場占比接近50%,它們將起到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因此,從近中期來看存貸利差將保持平穩,進一步放大或迅速收窄的可能性都不大。存款利率預計會有所上升,但在宏觀調控之下升幅不會太大,同時大銀行也有望穩定住市場。在存款利率上升的同時,銀行有可能通過提高風險偏好抬升貸款利率,維持一定水平的存貸利差。銀行業分化是大勢所趨《21世紀》:多數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過程,往往伴隨大量中小銀行大量破產倒閉或兼併收購。在利率市場化衝擊下,國內中小銀行究竟會面臨怎樣的生存壓力?範一飛:第一,銀行業利潤的高速增長不可持續。我們要看清近幾年銀行業利潤高增長的真實原因。在利率管制情況下,銀行存貸利差確實受到一定保護,但這並非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畢竟利差保護長期存在,而銀行業利潤高增長只是近幾年的事情。2008年起連續幾年貨幣供應量迅猛增長,銀行業資產或者說銀行信貸急劇擴張,這才是銀行利潤高增長的最主要原因。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也是原因之一。從很簡單的一點來說,近年來在銀行資產規模成倍擴張的同時,其網點、人員、費用投入並沒有同比例增加,這說明銀行業整體運行效率有很大提升。貨幣供應量高速增長不可能成為常態,我們看到銀行資產擴張速度已經放緩,銀行業利潤增長也必然減緩,更何況還有利率市場化、不良資產增加等新因素的影響。在上一輪景氣中,銀行大規模信貸投放積累了相當數額的不良資產,現在陸續暴露出來。雖然目前不良資產比率可以接受,但絕對額的增長速度特別是潛在的不良貸款還是值得關注的。第二,銀行業分化將日益加劇。首先表現在規模上,在銀行總資產占全社會金融資產比重不斷下降的同時,有些銀行的份額下降更快,規模增長甚至趨於停滯。其次表現在資產經營能力上,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銀行之間的競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重心將從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向資產端轉移,即過去重在爭奪負債,今後將會更加注重爭奪收益較高而風險相對較低的優質資產。各家銀行在這方面的能力差異,可能遠遠大過傳統上經營負債業務的能力差異。銀行業分化是大勢所趨,優秀銀行通過專業化、差異化經營加快轉型,完全有可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而如果固守傳統業務模式、也不努力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則勢必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進程中被淘汰。《21世紀》:國內銀行好像都在用專業化、差異化經營轉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衝擊,中小銀行在這方面的優劣勢有哪些?如何揚長避短?範一飛: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銀行的衝擊的確更大一些。中小銀行往往在品牌、人才、渠道、系統、產品、服務等方面落後于大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更弱一些,這背後實際上是規模經濟問題。特別是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中小銀行具有先天弱勢。不過,中小銀行也有自身獨特優勢——“船小掉頭快”,其創新活力和決策效率有可能優于大銀行。打個比方,為什麼小動物在叢林中也能存活下來?因為它們反應迅速,動作敏捷,大腦到神經末梢的距離比大型貓科動物要短一點,依靠這一比較優勢就能活下來。同樣,小銀行只要把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完全有可能發展得很好。《21世紀》:事實上,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市場熱議民營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衝擊下,民營銀行是否更具競爭力?範一飛:銀行業引入新的競爭者是必要的,能夠提高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使金融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利於提高整體社會經濟效率。但必須把握好度,如果銀行牌照發得過多過濫,就會造成銀行供給過剩,大量銀行惡性競爭,最終導致整個行業弱化;而銀行業“造血”功能弱化,反過來又會拖累經濟發展。目前銀行業內部過度競爭和服務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其實過度競爭與服務不足源於同一原因,都在於存倉行經營高度同質化。所以,一方面要鼓勵現有銀行在差異化經營上下功夫,改變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局面。另一方面也要適度引入一些新的競爭者,希望這些新加入的“玩家”能夠帶來新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積極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這裡順便說一點,造成銀行經營同質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有銀行業自身的問題,金融市場培育嚴重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我這裡所講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廣義概念,既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包括廣大消費者、企業,還包括軟環境,比如法制體系、信用體系等等。在成熟市場條件下,銀行可做的業務很多,以托管業務為例,美國有上百萬億美元的大市場,紐約梅隆銀行的資產托管規模已超過28萬億美元,比我國托管資產的總規模要大好幾倍。再比如信貸資產轉讓市場,作為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還基本沒有建立起來。這些都需要監管部門和市場參與各方共同努力,大力推動改革,推動開放。《21世紀》:隨著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正呼之欲出,但這制度在收費模式的設計上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您如何看待這種分歧?範一飛:我認為不應依據銀行規模大小,而應依據銀行風險水平來決定保險費率高低。比如一家小銀行經營情況很好,安全性、流動性各項指標都非常健康;而一家大銀行像雷曼兄弟一樣瀕臨破產邊緣,相比之下哪家應支付更高保費呢?如果銀行規模大就能享受低費率,必然引發逆向選擇,因此不能將規模作為最主要的權重指標。至於對銀行風險水平的評估方法,國際上已有很成熟的指標體系。“感謝”互聯網金融《21世紀》:目前火熱的互聯網金融正引發很多爭議,有人把它看成是對傳統銀行業務的一種顛覆,你覺得互聯網金融真的會“革”銀行的命嗎?範一飛:互聯網金融對於銀行業來說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挑戰與機遇並存。首先,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有正面作用。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互聯網可以分流大量零星、小額的櫃面交易和簡單服務,銀行可以由此節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鯰魚效應”對銀行業觀念和方法的革新,也具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精神的啟發下,商業銀行必將加快打破傳統思維,不斷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提升客戶服務質量和效率。銀行業參與互聯網金融並不缺少比較優勢。例如在風險管理的理念、文化、機制、工具、方法等方面,商業銀行目前還是領先的。而互聯網、互聯網金融作為開放體系,相互學習模仿的成本並不高。商業銀行在人才、資本、品牌、客戶基礎、數據基礎等多方面具備參與互聯網金融競爭的能力。《21世紀》:但餘額寶短時間就有數百億規模,等於把數百億存款從銀行搬到互聯網,已給銀行業務造成一定的衝擊。範一飛:互聯網金融不可能完全替代銀行傳統業務。有很多金融服務是難以完全通過互聯網完成的,比如公司金融、財務顧問、資產管理、並購融資以及私人銀行、高端理財業務等等。互聯網金融的確大有可為,但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作為銀行業者,我們既不要驚慌失措,又不能掉以輕心,要下定決心推進轉型發展。《21世紀》:現在很多銀行都在強調差異化經營,那您認為哪些領域應成為中小銀行的業務重點?範一飛:既然講差異化,我想就不能用一個固定模式去套所有銀行,否則又走到差異化的反面了。如果說有一些共性規律的話,就是銀行要客觀評估自身所處環境、具備的條件,看准定位市場的演變趨勢,不能什麼都想做,而必須有所取捨。坦率地說,“取”相對容易,“舍”是比較難的,而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捨得丟掉一些東西。如果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捨不得放棄,肯定做不到差異化。《21世紀》:說到銀行的中小企業業務,多數中小銀行都把它看成應對利率市場化的重要經營轉型方向,這會不會又是新一輪業務同質化競爭呢?範一飛:業內不少人把貸款業務看得很容易,其實在銀行所有業務中貸款是最難做的一項業務,而中小企業貸款難度就更高。要真正做好中小企業服務,關鍵在於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實現從僅滿足客戶單一信貸需求,向全方位金融服務轉變;從僅滿足企業發展中某階段融資需求,向滿足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轉變;從僅靠內部資源,向整合外部資源尤其是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轉變;從以線下服務為主,向線上線下並重轉變。我歸納中小企業業務經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借助網絡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鎖定並細分目標客戶群,並建立風險模型量化客戶違約概率,從而在損失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向小企業提供快捷、免擔保的融資以及配套服務。當然前提是要具備法制體系健全、市場機制成熟、企業行為規範的外部經營環境。二是充分瞭解客戶,走進企業與客戶面對面、肩並肩,全面掌握企業融資需求和經營狀況。三是與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合作,共同搭建各類小企業服務平台,將市場選擇與政府支持、行業協作相結合,批量提供小企業融資服務。上海銀行已分別與上海市科委、浦東新區政府等合作建立多個小企業服務平台,發揮各自優勢做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與桑坦德銀行達成5年以上合作《21世紀》:在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挑戰下,上海銀行未來的發展思路是什麼?範一飛:2011年底,我們組織制訂了新一輪發展規劃。上海銀行的定位是不與同業比拼規模,而是集中精力提高服務質量,提升銀行品質。西方有boutique bank,就是所謂精品投行,這類投行與大型投行如摩根、高盛不一樣,可能只做少數幾樣業務,但做得非常精、非常出色。我們借用了精品投行概念,希望把上海銀行建成商業銀行中的精品銀行。並明確了重點發展的業務領域:一是成為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場領先交易服務商,圍繞金融交易提供商業銀行服務。比如上海各類交易所很多,我們將努力為這些交易所、交易活動以及參與交易的會員和機構提供優質的商業銀行服務。其次,成為面向城市居民的財富管理專家和養老金融服務專家。我行總部和分行分佈在中國最富庶的區域,理財業務、私人銀行服務需求旺盛,在這些領域大有可為。與此關聯的是養老金融業務,中國老齡化上海等特大城市首當其沖,我們有這方面的業務基礎,要進一步把老年客戶服務好。第三是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隨著中國市場體系不斷發育健全,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不是產生于生產流通領域,而是產生于企業並購等帶來的資源重組。我們要通過發展投行業務,向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對中小企業業務我們也非常重視,將運用投行等新手段,成為面向中小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最後,要加快發展電子銀行、互聯網金融。一方面以開放心態與電商、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業態加強合作;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互聯網渠道建設好,提高渠道便利性和安全性,提升客戶體驗。我們請到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銀行、工商銀行等四家國內外先進同業,在上述領域對上海銀行提供協助。從一年多的實踐看,我們的能力進步還是比較明顯的。《21世紀》:近期市場很關注上海銀行的兩件“大事”,一是匯豐銀行將上海銀行8%股份轉讓給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二是上海銀行定向增發4.7億股的進展,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範一飛:匯豐銀行2001年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上海銀行,初期與我行在市場推廣、產品開發等領域開展了一些合作,此後由於其在華變更策略,對我行的戰略協助基本終止,早已變為一家實質上的財務投資人。因此對匯豐退出我們並不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說是樂觀其成,我們尊重其選擇。近年來上海銀行各項經營指標不斷提升,境內外很多優秀的金融機構、實體企業都曾向我們表達強烈的投資意願。我們希望新的投資者不只是帶來資金,也要能提供別的資源,例如新的業務合作機會,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等。目前,上海銀行已與桑坦德銀行達成協議,由其受讓匯豐銀行持有我行的全部股份,有關事項正在按程序辦理。我們已與桑坦德銀行就戰略合作達成廣泛共識,他們將組建專家團隊常駐我行,通過在公司金融、貿易融資、零售業務、資產管理、大學金融等領域的業務合作、管理改進和業務培訓等形式,與上海銀行開展5年以上的深度合作。感謝新老股東的支持,我行此次定向增發工作已經順利完成。《21世紀》:上海銀行上市進展如何了?範一飛:我們在等待監管部門最終審批,當然也要尋找合適的時間窗口。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實際上並不存在其他障礙。(編輯 王芳豔)儲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10 的頭像
    sgusers10

    sgusers10的部落格

    sgusers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